清朝科举制度也存在很多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叫做“科场案”,清朝大的科场案有三次,一次就是顺治14年的丁酉科场案。这个案子发生在江南,江南的乡试主考官,姓方,叫方犹,副主考官姓钱,叫钱开宗。考完了之后,士子大哗,集体到文庙去哭庙,殴打帘官,巡逻的,门帘的“帘”,殴打帘官。甚至有人还写了《万金记传奇》,主考管不是姓方吗?方字去了那一点不就是“万”吗,副主考官姓钱,钱字去了右半拉不就是“金”吗,《万金记传奇》,就是考官徇私舞弊。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撤帘之后坐了船走,士子在河边沿着这个船追,一边追,一边唾骂,往船上扔砖头,可见气氛之极。事情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怒,来年春天正月,把已经取中的举人统统到北京,⚷🖀在太和门前复试,重新考试。南方的士子,正月份,他们衣服比较🆬💪单薄,在太和门前面,一个个在那儿做文章,答考卷,旁面还有大兵夹着,有的人是又冻、又害怕、又紧张,就哆嗦写不出字来。其中有一个人叫吴兆骞,是有名的江南的才子,他没有作弊,学问也很好,但这个时候,他太紧张了,就没答好。那就怀疑你是不是作弊了,就把他发配,把吴兆骞流放到宁古塔,一流放就是二十年。他这个朋友认识纳兰性德,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跟他父亲讲这些事情,有人花了些钱提前把吴兆骞赎回来了。吴兆骞在边🛒塞时间写了很多的诗,他是一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后来出了一个集子叫《秋笳集》。后来查清楚了,副主考官,那个钱开宗等徇私舞弊,顺治下令把他们一律处斩,就把副主考官有关的人处斩,这是当时震动全国的顺治丁酉科场案,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场案。还是在江南的乡试,这个科场案主考官姓左,叫左子蕃,副主考官姓赵,叫赵晋。考完了之后,也是士子哗然,抬了财神像到府学去游行示威。事情闹大了,康熙下令查,一步一步往上查,事情牵扯到江苏的巡抚,张伯行和总督噶礼。噶礼和张伯行就是总督和巡抚互参,康熙说减职,把总督巡抚减职,查,查到最后呢,查清楚了,交通关节是这个赵晋,有人花了钱在卷子身上写了三个字,答卷上藏了三个字,“其实有”三个字,考官看🚮🖬🕮到这三个字就给他点中了这个举人。结果赵晋,就是副主考官赵晋等五人斩首。因为这件事情跟张伯行没有关系,康熙也了解张伯行是😙🁷清官,过去我在康熙时候讲过,张伯行,没有对他进行处分,这是一个案子。
第三个大案件,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这是发生在北京顺天科场案。事情很简单,就是有一个人叫平龄,他考中举人了,这个人是票友,到场子🗤唱过戏。当时的规定是优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就说你是优伶,你怎么能得中举人了。这里边必然有交通关节,后来就查,越查越大,最后把责任追到大学士柏俊,抓了柏俊的家人关到狱里头,严刑拷打,然后给死了,死无对证,这个事情当时是端华、肃顺他们主政,奏到咸丰那儿,咸丰觉得证据不足,他们一定要杀,因为柏俊和肃顺他们不和,咸丰含泪杀了大学识柏俊。是中国有史以来因为科举考试作弊,杀了最高的一个官员大学士。咸丰死了之后发生了辛酉政变,慈禧掌权了,有一些人就出来说,说柏俊这案子是冤案,应当昭雪。慈禧说先帝咸丰他定的呀,没法昭雪呀,就让柏俊的儿子给他一个小官☚⛨🜻,这事情就算了解了,所以柏俊这个科🟒🜧场案应当说是一场很残酷的政.治斗争,不完全是科场的事情。
这三个大的案子是清朝有🎭名的科场的案子,就是科场里面也有**的事情,交通关节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总体来说许多贫寒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考中了进士,有一个参政的机会,参政的🍍🔃一条途径,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清朝科举制度实行了112科,到底怎么评价?清朝的科举制度怎么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一种说,说科举制度很消极,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是知识分子脖子上的一个枷锁。
另一种意见相反,说很好,西方的文官🝗制度就🖟是学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就是有人看到了它的消极面,也有人看到了它的积极面。怎么看待?
我认为清朝的科举制度,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清朝科举制度积极的一面,我想有这么几点。
第一、满洲人,蒙古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四书五经,这样一来,就提升了🅥🈧🀰满洲文化和蒙古文化。
第二,满🈁🞥洲、蒙古、汉军、汉员都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三,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贫寒之🖙📂😆士,他们通过科举考试,找到了一些途径可以参政,给他们多了一条出🙵🎲路;
第四,满洲人参加科举考试,他自己会满文,他要熟读四书五经,他就有条件把四书五经翻成满文。因为满🐡🁗文是拼音文字,按照他们的理🚆👌解来翻成满文,后来西方耶稣会士,又根据满文的四书五经把它翻译成西方的文字,流传到西方,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第五,就有利于🍌💹清初的社会稳定,因为清初🔔🀙☵汉人的一个反抗力量是很强的,通过科举考试很多人觉得可以🏎😼和清朝政权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
第六,清朝科🝦举考试制度,一部分被西方吸收,有利于他🍺🍆们的🟎🜄文官制度,就是对西方也产生了影响,
第七。科举考试的很多可取的地方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对科举制度不能全盘否🅥🈧🀰定。
但是,科举制度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它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科举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不考科学技术知识,还有科举考🉄试的方式是八股文,于是,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病,就是扼杀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
明清特别是清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应当说科举制度没有与时俱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举🀷制度有弊病,科举考试很难,很多🝗人想要做官,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走不通,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花钱买官,这个在清朝叫捐纳制度。
下一讲,我就讲清朝官员的捐纳制度。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在她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浸染着一个帝国的沧桑日暮。那么,清朝何以统治中国长达296年?它又为何丧权辱国、走向衰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给后世怎样的记忆?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回望那个远去王朝的背影,纵🏪览清朝296年的风云变幻。
“捐纳”就是买官卖官,清朝叫“捐纳”。清朝做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正途,就正常正当的途径,是科举考试。先考秀才,完了再考举人,举人完了再参加会试,取得贡士的资格,完了再参加殿试,取得进士的资格,进士以后就可以分派官职,派到县里面就可以做七品知县,考中进士,在清朝前期基本上都可以有一个官做,这是正途。我说过,这个正途是很难的,道光之后四万万人,每三年考一次,一次取三百来人,平均一年取一百人,清朝268年取了26846个人,平均一年101个人都不到,大部分人想要做官,或者经过努力没考取,或者努力了,也没考取,怎么办?就是清朝的选官还有另外一条途径,叫“异途”,主要是捐纳,就是花钱。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当🁊🄃然还有其他途径,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能一一说了,捐纳做官,官员的比例在清朝是很大的,多的时候到60%,就是60%的官是捐纳,40%的官是科举考试的,但是这主要是中下级官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清朝捐纳制度也说一说🅗🆫。
我们中国出现捐纳秦朝就有了。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秦朝统一了天下,开始让百姓纳粮食、赐以爵,就是用粮食来买官爵。到了汉朝,也还有捐纳,汉武帝曾经下令,可以卖武功爵,史书记载八个字:叫做“盐铁富贾,相率而至”,就是史书记载,汉朝的卖官,西汉的捐纳,盐铁富贾,相率而至。当时的盐、铁是专营的,有钱的人相率,纷纷来买官爵。大家都知道很有名一个文人叫司马相如,史书记载说四个字,说司马相如“以赀为郎”,花了钱买了郎。汉朝以下唐、宋、元、明都有捐纳,到清朝捐纳成为制度。
为什么要捐纳?清朝的钱,收支有定数,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是定数。地,它是固定的;丁,康熙五十年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又“摊丁入地”,丁后来就不拿丁银了,所以收入它是个定数。每年正常的支出也是个定数,碰到特殊情况打仗,🃘黄河决口,大的灾荒,那没钱怎么来呀,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捐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