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中,徐川正整理着自己的手稿,放在桌上的手机忽然震动了起来。
他以为是德利涅教授打过来的,快步走了过去,结果屏幕上显示的联系人却是另外一个让他没有想到的名字。
打电话给他的,是国内北大的潘德明教授。
此前这位老教授曾在克拉福德奖的晚会上和他见过一面,两人交换过联系方式。
对于这位老教授打电话给他,徐川还是有些意外。
不过自从他将霍奇猜想的论文丢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后,国内的电话,从他的导师陈正平,到数院的周海教授,荣志专院长,日月大学的张伟平院士、甚至是樊鸿、孔中这些大学时期好友都给他打过电话。
这样看来,潘老教授给他打个电话也不算什么了。
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徐川接通电话。
“arxiv上那篇解决霍奇猜想的论文,是你写的?”
电话刚接通,那头潘老院士急促的询问生就传递了过来。
徐川点头应道:“如果没有第二个叫徐川的人同时在arxiv上上传了有关霍奇猜想的论文的话,应该就是我了。”
听到这话,电话那头沉默了良久。
或许是在惊叹,或许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事实上,早在几天前潘德明就知道了这事,而且第一时间将论文下载打印了出来。
但研究了好几天,对于手中的论文他仍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
可能是里面涉及到数学领域太多,也有可能是他老了。
可不管怎么说,当在电话中再度确认这个事实的时候,他依旧忍不住的惊讶和感慨。
作为上个世纪三十年出生的人,他一路走过来可以说完整的经历了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崛起。
而在数学界,他更是见过众多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的数学家,也都和他们交流过,无论是国内的华罗庚、陈景润、邱成桐等人,亦或者是国外的法尔廷斯、德利涅,甚至是格罗滕迪克他都见过。
但以二十岁的年龄,就能在数学界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纵观整个历史,恐怕也就寥寥几人。
比如加瓦罗,这位英年早逝的伟大数学家在十八岁就提出了群论的概念,并且利用群论严谨地证明了五次以上的方程没有根式解,四次以下方程有根式解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困扰数学界长达250年之久的问题。
走神了良久,潘德明终于缓过思绪,深吸了口气后沉稳的问道:“对于解决霍奇猜想,你有多大的把握?”
徐川摇了摇头,刚想说‘不知道’,但话到嘴边,他不知怎么忍住了。
想了想,他重新开口道:“九成以上的把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