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一座县城对于闯军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最大的问题是,要穿越的这片一百四十里的山区就算在三百年后都是交通条件恶劣的地方。闯营不可能全体出动,李自成打算只派出两个大队。但王之臣得知闯军一个大队的人数后,有点尴尬地说,只派一个队就好了,他们那里没有这么多营房,也没有足够的食物接待闯军。
闯军老营的非作战人员已经有两千之多,主要是妇孺、工匠和伤残人员。不算跟着王瑾走的高杰队,剩下的九个队平均每队一千三百多人。最终决定派出的是刘宗敏队,现在刘宗敏是闯营中仅次于李自成的人物,由他去能显得足够重视,他这队的老兵比例也是最高的。
闯营此时的行军方式相当凑合,他们手上帐篷的数量极少,宿营只能占用民宅和寺庙,如果找不到,除了睡草草搭就的窝棚外就只能露宿。野外生火做饭不便,也没法制作能长时间保存的干粮,所以闯营在驻扎时只要粮食充裕,尚能一天吃两顿饭,行军时就只能一日一餐,而且吃得极其简陋。
正因为如此,他们基本上不具备冬季作战的条件。如果在冬天找不到一个宿营地越冬,甚至被官军追击,就会大量减员。严寒与饥饿,是远比官军更可怕的敌人。
曹家岭是很安全的越冬营地,但安全就意味着人烟稀少,天上自然也不会掉下粮食来,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才能平安过冬。可要想抢到足够的粮食,就必须攻击重要目标,也就是有背景的士绅,那样的话就会招来官军的注意,原本安全的地方也变得不安全了。
官军中的佼佼者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人都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往往会在冬季加紧围剿。官军的物资虽然也不充裕,但毕竟背后有国家的财政在支撑,还是有能力在冬季出动一部分精干兵力攻击各家反王,使其不能安然越冬。
原时空的李自成,除了崇祯四年时还不出名,没被官军盯上外,基本上每年都会吃这个亏。
崇祯五年冬,在辽州被尤世禄部围攻,损失惨重。
崇祯六年冬,和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一起被明朝的八路大军堵在豫北。
崇祯七年冬,在河南被左良玉堵截,只得转移回陕西。
崇祯八年冬,在明军的合围之下试图转移山西,但是在韩城被左懋第阻击。
崇祯九年冬,被洪承畴逼入千陇山中。
崇祯十年冬,在四川被洪承畴追击,最后只能过草地爬雪山返回陕西。
连续六年冬天,闯营都在粮食、被服、燃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边战斗一边度过。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战斗力也大幅下降,进而导致军事上的失败。所以,李自成在这些年中虽然屡屡击败官军,可他的成果始终不能持久。
崇祯十一年、十二年的冬天倒是没碰上什么麻烦,因为当时李自成已经被打得只剩下一千来人了。直到崇祯十三年的冬天,闯军在豫西卢氏山、熊耳山、伏牛山一带过冬,有大批饥民加入,攻破了一连串的城池村寨。而当时杨嗣昌指挥的官军主力正陪着张献忠和罗汝才在四川玩赛跑,闯营安全过冬,这才有了之后的纵横中原。
今年是闯营起兵以来的第一个冬天,与历史上的情况大不相同。现在的李自成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很容易被官军盯上。不过目前洪承畴还管不着山西,本地的官军也威胁不到闯营,所以这一点还不用担心。但人数增加带来的粮食压力还是让他们的这个冬天比历史上更艰难,因此此次交城之战缴获的物资直接关系着闯营中的很多人能不能活过这个冬天。
因为是走山路,所以刘宗敏并没有把行军速度提得太快,花了三天时间赶到了赫赫岩。王之臣在闯军做出兵准备的时候就已经提前派人来报讯,交山军的众寨主已经做好了接待准备。这种小山寨的招待当然不能和张存孟、王嘉胤、王自用他们的宴席相比,何况这不是招待几个头领,而是招待一千多人。
每人一个掺着野菜乃至树皮的杂和面大窝头,这是交山军唯一能大量供应的食物,除此之外,只有在山里打到的几只野味。任亮、王堇英、郭彦等寨主感到很是抱歉,现在秋粮收割才刚刚开始,山寨中已经几乎没有存粮了,否则也不会这么急于要打县城。
刘宗敏当然能理解,要不是因为饿,谁闲着没事造反。当天晚上,他立刻带着几个管队和众寨主一起研究攻击交城县的办法。
按理说,交山军打县城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城内居民有很多是他们的内应,打开城门容易得很。就像当初李自成造反时,米脂县的防御对他来说就和开玩笑一样。
但是,当初的李自成有谷可成和张能的两支队伍作为骨干,他们的兄弟里有不少官军逃兵。李自成做驿卒多年,经常去军队送公文,军事知识丰富,王瑾更是有十年从军经验。因此,米脂的队伍一开始就组织得很好。
而交山军全都是纯正的农民,造反全靠自学成才。刘宗敏与他们做了简单的交流之后,发现他们虽然有很多奇思妙想的土办法,打游击很有一套,可是连一些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知道。也难怪他们有本乡本土的优势,却要找一支大队伍帮忙才能打县城。
通过交山众头领的介绍,刘宗敏了解到,县太爷就是个废物,真正厉害的角色是朱敏漕。
崇祯对于自家族人夺权是有充分的警惕的,严禁藩王卫队超编,像交城王府这种已经没有王爵的更是不能有一兵一卒。后来唐王朱聿键这个书呆子就是因为没想明白这一点,所以才吃了牢狱之灾,险些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