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是吧,对于重心力臂,我不是很在行,说错了你们别怪我。”林久浩挺谦虚的。
“不要谦虚,我们互相学习,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开始,一步一步向上构建拟脑。”刘工。
“好的,你们现在这边的需求是什么?”林久浩问道。
“现在我们这边有两个模型,由于是拟人机器人,基础的人物外形结构模型,还有就是重心力臂模型,怎么放进去,你先说外形结构模型怎么构建?”刘工问道。
“外形模型我理解,重心力臂模型,是不是您们平时用设备测试平衡的那个模型?”林久浩反问。
“是呀,我们平时用欧洲的测试设备,测量平衡状态下,重心及力臂的分布状态,已经有大量数据了。”刘工回答。
“哦,有没有控制重心力臂在运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计算脑模型,就像人类的小脑,这个在哪里?”林久浩问道。
“小脑?没有了,就这么两个模型,剩余的就是控制系统,你说的是不是控制系统,我们用平衡的测量值去控制机体部件运动。”刘工回答。
“不是,不能直接到控制系统,应该还有一个计算脑,负责解析平衡,运算出平衡的参数,然后发送给控制系统。”林久浩。
“计算脑,我们现在没有你说的那种脑,既然已经知道了平衡的参数,直接给控制系统不就可以了?”刘工。
“刘工,你的平衡参数是测量定位出来的,或者是过程定义后,测量核对后的结果,这个不是计算出来的动平衡,而是定义的平衡。”林久浩解释道。
“有什么区别?”刘工。
“区别在于,你的平衡过程是固定的,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怎么办?条件预案应对,你要做多少分叉判断,if,then的。”林久浩。
“现在确实是这样,没有别的好办法。还有就是在机器人制造的时候,增强平衡结构,例如,大脚。。。”刘工解释。
“为什么不去计算平衡,增加力反馈器平衡仪等感应器,把这些力加入一个计算模型,实时计算出动平衡状态。”林久浩。
“现在我们没有办法,你也知道影响平衡的因素太多,而且这些因素关联性太强,ABCDEFG,A一动BCDEFG都动,而BCD反过来影响A,A又变了,在过程中无法追踪呀。”刘工解释到关键了,例如机器人举起重物,这个重物不只是影响手臂的力及力臂,还会影响到全身其他部位的力及力臂,如果单一去驱动另一个力及力臂来平衡,那么又会导致其他的因素改变,所以原始的方法是规定一个已经平衡的状态来解决。
“这是算法模型的事情,你们原来的算法都是传统的树状分叉判断计算,不能满足现有的要求。关联因素关系因为成网状互动,而且因素相互关联互动,会成为运动态,所以无法跟踪测定。”林久浩说道。
“确实,确实,传统算法无法跟踪测算,一个动会影响多个动,然后成网状关联互动,无法测定。”刘工也知道。
“对,所以要升级算法到多元关联拟脑模型,把所有的因素关联在一起,一旦一个因素动其他就动,要让它们动。”林久浩。
“然后呢?他们会一直动下去,怎么达成我们需要的平衡态?”刘工问。
“平衡态针对的是谁?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林久浩反问。
“平衡态针对的是多重心组指向的核心重心平衡条件组,所有关键的力的反馈指向的这个核心条件组,我们可以先举例说明,简单假设一个,合力为0。”刘工先用最简单的方法,这样好理解。
“好,我们就以设定的条件是合力为0,刘工,我不懂啊,我问一下,有没有可能合力不为0的条件。”林久浩问道。
“平衡状态当然必须合力为0,不为零的状态肯定要动了,运动开始的时候合力就不为0。”刘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