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进行聚变反应只有两个难点,其一就是温度,其二就是固定。
是的,温度意味着你要将物体加热到一亿摄氏度,这是聚变发生的条件。
然后你需要将聚变的气团或者说火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是可控聚变的条件。
前者通过了激光点火事先,高度聚焦的激光束可以满足加热的需求,而后者,便是传说中的托克马克装置,简单来说就是电磁场限制系统。
这两个理论人类已经提出来很久了,所以才会有核聚变只需要五十年就能够实现的天真幻想。
但是现实总是冰冷而残酷的。
而今天就是又一次常识。
镜海试验场目前使用的聚变原料依然是氘和氚,氢的同位素,与氢,或者说氕的区别只在于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只需要从海水中就能够提取,算是相对比较充沛而廉价核聚变原料,缺点就是中子释放过多,而中子释放,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核辐射。
氘和氚依旧是无色的气体,但是被带上电之后,经过旋转,很快托克马克装置的中心汇聚,随后数十道激光发生装置同样准备就绪,放射出耀眼的白色光芒。
实验室中的每个人都盯着屏幕上的记录,这一刻并无法亲眼目睹,因为那一瞬间你就会被那堪比太阳的强光刺瞎双目,并不会有因为你真有一双24k氪金狗眼而改变。
但是通过摄像头转过来的图像,却依旧又观看的价值,正如同几乎没有人亲眼看过氢弹的炸弹,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在各种影响上看到天空中诞生出来一个太阳的震撼情境。
在高温的影响下,那些细小的原子开始在有限的空间内飞快地运动,温度越高,它们运动的速度就越快,这是最基本的热力学原理,正常情况下它们会在热量的引导下飞快地逃逸这片空间,但是现在,它们却被电磁场牢牢的限制在一起。
限制之后,便是原子核之间的互相碰撞。
每一颗氢原子的大小只有01个纳米,它们相撞当然不会有火星撞地球的庞大场景,但是在微观的世界中,每一次碰撞都代表着一次破灭与新生。
物理原本就是探索创造这个世界的科学,穷究万物之理。
而原子的变化,则是指向了世界诞生的基础。
氘核和氘核的多次碰撞,终于使其的原子核开始破碎乃至于“融化”,最终两个原子核镶嵌在一起,质子中子合并,其物理性质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氢核便就此变为了氦核,同时有一颗中子被释放出来,就好像大胃王吐出了无法容纳的食物。
同时释放出来的,还有海量的结合能。
便是热能。
用一个经典的公式来说明的话,那就是e=2。
这便是世界的真理,或者说是人类目前为止所能够探索的世界的真理。
这些热量的迸发进一步给氘氚气团升温,然后反应进一步加剧,同时在托克马克装置的限制下,这些炽热的气体依旧被限制在那里,不断有新的聚变燃料加入,耀眼的光芒向着四周发射,带着那些被释放的中子一起,这就是太阳之火。
托克马克装置之外,无数的冷却水被瞬间化为蒸汽,然后奔腾着向上方冲去,它们推动蒸汽轮机飞快地切割磁感线,于是电能便产生。
是的,即使高贵如核聚变,依然摆脱不了烧开水发电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