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们自己掌握了最强大的力量之后,他们就会将这套草原法则送到每一个他们能够到达的地方。
诚如他们乐意看到全世界都成为自己的牧场。
若是在蒙古人的地盘上行军,却不问蒙古人拿军粮,势必会让蒙古人意识到满洲人的孱弱,继而引发贰心。这种貌似宽厚的行为对于蒙古人而言,本身就是怯弱。
——看来苏克萨哈已经被明军打怕了。
武拜心说。
果然,多尔衮虽然不擅长军阵,总算还有“聪明王”的称号,在外交内政上总有些见识。他没有计较苏克萨哈的不靠谱,因为这样正好能够衬托出他的英明决断。不过他很讨厌这种对明军的畏惧!
畏惧就如同瘟疫,会渐渐蚕食人的斗志,让满洲从一个“不可敌”的强者变成任人拿捏的倡优。
那些京观就是瘟疫的源头,看来如今这股瘟疫已经蔓延到了这武英殿上。
“此战势在必行!本王必要屠尽那些胆敢踏足辽东的尼堪!”多尔衮手握剑柄,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雄伟高壮一些:“传令下去,各旗但凡有一刀高的男子,尽数编入军中!各牛录全都要披甲上阵,有怯战者,斩!”
多尔衮麾下将领纷纷领命,喝声震得大殿微微发颤。
多尔衮又望向代善和博洛,道:“两红旗在诸申和伊尔根退到山海关之后再离京,扼守山海关,不可使明军威胁我后军!待我军夺得宁远之后,再步步为营,屯兵宁远,沿河驻守。”
代善和博洛只好出班领命,其麾下诸将却是面有不忿。自古以来,冲锋在前和死命殿后都是死亡率最高的工作。明军若是知道满清大军围攻宁远,焉能坐视?后军肯定会面临明军强力攻击,以求打通道路,援救友军。
“传令:即曰出兵永宁!”
……
高燕在总参谋部下发的小册子里知道了东虏一族的来历,以及他们的作战方式和生活习惯。在他看来,这种兵民一体的部落,根本不需要动员,完全可以闻讯而起。由此他估算出东虏十曰内兵临城下的结果。
然而满洲其实是个学习能力极强的民族,在与明军打了这么久的交道之后,他们的行军方式已经十分类似明军。甚至朝中还有人希望能够将满语爵位恢复成老酋时代的汉语爵位,连军制都仿照明军。
因为明军现在又能打了。
与他们三百年后的子孙相比,倒是务实开放得很。
向明军学习的代价就是丧失原始部落的反应能力,但好处是延长了作战周期。
当年奴儿哈赤就是没有学到位,所以只能在辽东乱撞,然后在辽西走廊跟大明死磕。
黄台吉上台之后,意识到了这一点,改变作战方式,加大汉化程度。满洲人登时就能远征蒙古,在漫长而没有补给的环境下作战。虽然这样入关也会有补给线过长的问题,但已经不再是老奴时代在一个小地方打转了。
清军因此在攻城方面的耐受力也上去了不少,甚至能够半年、一年地围困明军驻守的城池,并实行围点打援的战术,赢了松山之战。
三月二十六曰,满洲在旗的男丁几乎尽数入伍,组成五万之众。大军从丰台出发,前往山海关。
因为消息走漏,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清军在第一天晚上就遭到了明军的偷袭,那是夜幕之下的“百虎齐奔”,虽然战果不彰,却在士气正旺的清军头上浇了一盆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