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共同点是由超新星导演约翰-休斯、乔-舒马赫的青春片所造就,或在这个类型电影的其它影片里交叉合作。
如果那是正面文章,就会奠定艾斯特维兹等人在顽童帮中的领袖地位,但那是一篇负面文章,他们被布鲁姆说成是一群年少轻狂、不专业、傲慢、全凭运气的坏蛋。
文章发表前,他们被视为是才华横溢的、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们;发表后,他们是一文不值的狐群狗党。
聚餐众人都感到被布鲁姆背叛了,好几位演员都说当晚就察觉到布鲁姆对他们的成功的妒忌。多年后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布鲁姆在一次受访中亲口承认他不应该写那篇文章。
但在当时他没这么说,当时是一场地震。舆论有时候是可怕的,原本闪耀的顽童们变成一群过街老鼠,除了像莫利-林沃德这样的人物,片商们不敢找他们演戏了,特别是严肃题材的影片,这些机会到了今天那些中年巨星那里。
也导致了林沃德的转变,给了朱莉娅-罗伯茨等女演员上位的机会。
这对顽童帮内部更是一次毁灭性打击,这些好朋友吵闹、疏离、不再合作。艾斯特维兹成了罪人(后来他不再参加任何顽童帮的纪念活动),艾丽-西蒂后来说:“那篇文章摧毁了我们的友谊,我曾经真切感受得到我们的情感,但那个家伙毁了它。”
很多以前向顽童帮核心挤破头的演员急忙有多远跑多远,像被大多数列表盘点到的梅阿-温宁翰就对此表示:“媒体乱说而已,我们拍完《圣艾尔摩之火》后,我就没见过他们了。”
行业内外许多人都认为,生活事业双重失意是使得几个顽童在80年代后期陷入酗酒、滥用药物、吸毒等问题的主因。如果没有那篇文章,他们会有不同的人生。顽童帮是个悲剧,不过21世纪的现在,brat-pack已经不再是贬义词了,而是代表愤世嫉俗、中产焦虑、无因反叛的一代青少年。
但青春已经逝去,一切都化为历史的尘埃。
如今再说起好莱坞的著名演员帮派,十之**会说本-斯蒂勒、杰克-布莱克、欧文-威尔森等人的烂仔帮(frat-pack)。
如果成行,《人物》这篇文章会把非正式的未来女孩帮转为正式,受访和登照的是六位核心成员,四部viy少女电影的四位女主角,以及有提名的维坎德和罗南,从12至18岁,平均年龄16岁。而像伍德蕾、赛明顿等次要成员则以列表盘点。
从好的去说,这篇文章必然会流传全世界,这将一举奠定她们在新生代的超然地位。她们谁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小,结成联盟却会异常强大,会被影迷们津津乐道,看待她们会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和推崇,也会被行业更广泛地认知。
而且时代不同了,不再是没有网络的80年代,人们对明星的了解仅限于纸媒的一些信息。现在每天都信息爆炸,演员自己也有各种的社交网站,青春片也有了它的地位,她们演的还不能叫青春片,经纪和公关的模式都已不同。
坏事的风险降到很低,但就怕万一,怎么确切避免重演顽童帮的悲剧?
这件事是有经纪方参与的,朱利莉-罗伯茨早已紧张着每个细节,她深知这种帮派双刃剑的可怕一面。
好的一面又会很好,像艾玛没有颁奖季的份,却可以和四位提名人一起分享荣耀,建立一个联合的势头。对四位提名人呢,也是一次难得的造势和推广,能提升她们的冲奥行情。《人物》的年末封面比多少杂志的“供你参考”插页管用?
在多方的请求下,叶惟不得不做起牵线搭桥的那位,他不太想管,又怕不管的话会悲剧收场,那就担起朋友的责任吧。
“去啊!我去。”丽兹听闻了想都没想,“我不去我就不是未来女孩了?”
“没问题。”詹妮弗也很利落,“但我不要假小子造型,要性感点的。”
“当然好了!”艾丽西卡表现得最欣然,“我相信你。”
这句话让他颇有压力,还好有先例为鉴,要办成好事也不难,他和经纪人、经理人和公关们迅速制订好了己方要求。
这需要是正面文章不用多说,文章标题只能是“future-girls”,不能用pack,“未来女孩们”和“未来女孩帮”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前者是说新生代里她们最棒,后者则说她们是一个小圈子的产物;别加好莱坞的,也不要加独立电影的,别去界定她们属于哪里、能演什么不能演什么,她们是银幕未来就是了。
文章中不能强调她们成名靠viy的提拔,也不能扯她们谁和他有过什么绯闻或关系,别八卦,都做淡化处理。强调她们的才华、专业、前途,强调“未来”是指2010s-2020s逐步接管银幕,但也要说清楚她们已获得的票房和荣誉,行业和评论界对她们的高度评价,她们也即是现在,已经统治她们的年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