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蜀字的甲骨卜辞,最早董作宾先生统计有11条(《殷代的羌与蜀》《说文月刊》3卷7期,1942年版),日本学者岛邦男先生统计有42条(《殷墟卜辞综类》,北京中国书店翻印1979年),姚孝燧先生列出了67条(《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现例举《甲骨文合集》等20条。
(1)口寅卜,壳贞:登人征蜀。(《合》6858)
(2)口寅卜,壳贞:王登人征蜀。(《合》6859)
(3)丁卯卜,壳贞:王敦岳于蜀。(《合》6860)
(4)丁卯卜,壳贞:王敦岳于蜀。(《合》6862)
(5)……允……它蜀……(《合》18080)
(6)……伐……蜀……口……(《合》33083)
(7)……于蜀(《合》6866)
(8)……在蜀(《合》20584)
(9)……无祸在蜀(《合》20598)
(10)癸酉卜,我贞:至蜀无祸。(《合》21723)
(11)辛酉卜,录贞:至蜀无祸。(《合》21726)
(12)甲寅卜,臣子来蜀。(《合》22374)
(13)癸巳卜,贞:旬在蜀。(《合》33141)
(14)……蜀御事。(《合》5563)
(15)癸卯卜,贞至蜀我有事。(《合》21730)
(16)……巳,贞:毕以津于蜀乃奠。(《屯南甲骨》866)
(17)辛巳,贞:毕于津于蜀乃奠。(《英藏甲骨》2413)
(18)贞:蜀受年。(《合》9774)
(19)贞:蜀不其受年。(《合》9774)
(20)贞:蜀不其受年,二月。(《合》9775)
《甲骨文合集》里的蜀字原型,是一种大眼睛内卷尾巴的形象,按照对各种甲骨文鸟兽文字形象的学习比较,蜀字是描绘的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在商代甲骨文金文中,狐、鸟、鸡、燕、鱼、虎、豹、能(熊)、象、鹿、兔、牛、羊、马、骡、豕(猪)、犬等各种动物文字(图语)造型,是非常忠实于动物原形的,被称为象形文字。
再看周代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里的蜀字造型。周原是周朝北方祖源发迹地,历代周王都埋葬于此,是周世代祭祀的核心地区,所以西周的重要器物大多出自周原。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有伐蜀。班簋铭文:“隹八月初吉,在宗周,甲戌,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作四方亟极,秉繁、蜀、巢令”。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为春秋时秦国刻石,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现陈列于故宫宁寿宫区石鼓馆。第八鼓末尾讲述“射其X蜀”。以上蜀字明显是侧面人形,不论头部如何变化,侧面人的身形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里始终是固定的。
商代甲骨文里的蜀字,与周甲骨金文石鼓文里的蜀字差异太大。前者是指某种大眼睛卷尾巴的动物,后者是某种人。这种人除大眼睛特征外,和蛇有关,字型是饲蛇操蛇。《山海经》记载了众多的操蛇、珥蛇、践蛇的神。《海外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大荒西经》:“西海诸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