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要追击的将令,最终成为了熊廷弼被朝廷召回的主要证据。
对方在撤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击,扩大战果?
为什么熊廷弼、袁应泰,和现在的耿如杞都做出了对撤退敌军不得追击的命令。
因为熊廷弼这种善战之将,都分不清老奴酋是在撤退,还是在虚张声势,埋有伏兵。
这是什么?
成长。
一个成长速度极快、而十分有韧性的一支军队,是朱由检十分不想面对的,而这种成长,朱由检也找到了原因。
自老奴酋起兵后,建奴的八旗自牛录以上,都要系统的学习兵法,而这个学习,是必须执行的,如果定期的考核无法完成或者不合格,是要吃军棍的。
这个消息,朱由检还是通过郑芝虎,也就是郑芝龙的弟弟口中得知。
郑芝龙的海外基地,就在长崎,而倭寇与建奴的贸易十分频繁,很多前往辽东的倭寇商人们,了解到军官们还要读书识字,还要学习兵法,甚至完不成要吃军棍的规定是十分吃惊的。
而建奴牛录以上的军将们读的兵书,是戚继光写的《纪效新书》。
朱由检为什么对建州的八旗军如此重视?
这就是原因。
大明很厉害,建州也很厉害,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档的战争战术和规模,这是朱由检来到这个世界上后,才知道的事实。
大明的皇帝觉得建奴十分难对付,建奴的建奴主黄台吉和首席智囊范文程,则是绝望。
他们认为大明皇帝还未龙驭上宾之前,他们压根没有入关的可能,甚至还有可能被大明给锤死。
这种互相的重视的结果,就是双方压根就不可能议和,除非将对方打的奄奄一息。
朱由检闭目良久,忽然睁开眼说道:“你跟黄立极说一声,就说议和之事,勿要再提。”
这就是大明皇帝的权力,当他不想议和的时候,他可以通过文渊阁表达自己的意思,让群臣们闭嘴,这个议题,不用议了,再议,皇帝不批,议也是白议。
群臣们往往会裹挟着民意再谏言一波,皇帝还是不搭理,最后就是不了了之。
议和是不可能议和的,没有决定性的胜利的情况下,大明和建奴怎么议和?
“毕尚书递过来的劄子,万岁,看看毕尚书的奏疏,顺顺气儿。”王承恩从奏疏里,挑出了毕自严的奏疏。
“有好事?”朱由检乐呵呵的打开了奏疏,眉头紧蹙了片刻,随即舒展开来。
毕自严上的奏疏,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份之前商定好的奏疏的补充说明,类似备忘录的东西,里面提到了一个朱由检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