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小说屋>灵异科幻>永不下车 > 第一四一章 活着
    活的死人。

    说法,透着一丝惊悚,透过字里行间,方然能感受到此人在写下这段文字时,内心涌动的紧张与焦灼。

    即便行文稍欠条理,他还是能读懂“匿名者”的核心思想

    一个人,哪怕拥有无限长的生命,也无法脱离人类世界、脱离盖亚生物圈而独存。

    素昧平生,对“匿名者”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追寻永生就是自己与此人唯一的交集,两个人的想法却如此相似,事实上,正是“匿名者”的留言,说出了之前始终在方然脑海中盘旋不去的隐忧,继而让他顿悟,当思考永生的代价时,究竟是什么剥夺了自己那本就寥寥无几的安全感。

    永生,不仅是身体的不朽,也不仅是意识的永存,而是要在无限长的时间里……

    一直活着。

    活着,虽然是盖亚无数生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体验,对人而言,可不是每天早晨醒来,眼睛一睁那样简单。

    对于“什么是活着”,不同的人,想必会有不同的见解,文学家笔下的洋洋洒洒,哲学家口中的舌灿莲花,对方然这样笃信科学、执着于永生的人来讲,并无一丝一毫的用处;而“匿名者”的留言,则引了他的更深层思考,指引着他一步步接近问题的核心地带,逐渐看清了永生不灭的致命矛盾。

    归根结底,问题在于人的意识,无一例外都是环境的产物。

    意识,从无到有的时间,并没有哪一个人能说得清楚,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从何时开端,至多只能从统计意义上来判断,人的自我意识大致诞生于两到三岁之间,在那之前,虽然具有人的身体、也具有人的某些行为特征,但自我意识却暂时缺位,人的一切记忆,都无法追溯到更年幼的岁月。

    自我意识的从无到有,表面上,是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

    但方然看待这一问题时,却没有拘泥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界限,站在客观立场上,他明确的认识到,意识的从无到有并非唯一的关键节点接下来,按人的成长规律,意识本身也会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所塑造,直到近二十岁时才基本定型,些许的可塑性,更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结。

    “意识本身就是环境的产物”,这样讲,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在塑造意识这一过程中,虽然意识的栖息地是身体,dna之类遗传密码所起的作用,却只不过是构建意识诞生、成熟的物质基础。

    如果只凭身体、断绝环境的作用,意识甚至都无法真正出现,“狼孩”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外界环境所塑造出的意识,从头到脚,可以说每一条神经回路都流淌着人类文明的血液,每一次神经冲动都烙着人类文明的印记;

    这样的意识活动本身,又如何能在断绝了一切外界联系之后,仍能安然无恙呢。

    自我,与除自我之外的一切,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按理说,方然这样追寻永生、隐姓埋名的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体验,更谈不上什么深刻的感触。

    所以,对“匿名者”的最后一段话,他起初并无多少共鸣。

    “……

    活的死人,这,就是‘永生’的真面目。

    不管各位是否接受、甚至欣然接受这样的前途命运,我个人对此,真的难有哪怕一丝的乐观情绪;

    但至少对我来讲,一切都行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