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7年,夏。
赵国连续出兵进攻中山,占领了中山国大片的土地,
中山桓公姬恒亲率步骑八万,清剿国境内的赵军,驻守城池的赵国公子赵胜领兵十万迎战。
这场决定赵国与中山国命运的大战,骤然爆发。
中山国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国内多马,国人善于骑战。
正值壮年的姬恒亲自率领着骑兵方阵,看着面前赵国摆下的铁甲方阵,他脸色阴沉,抽出了腰间的佩剑,大声命令道。
“冲锋!!”
五千近卫铁骑随着这位马上君主杀进了赵国的军阵中。
虽然不断有人落马,可中山军竟无一人撤退,终于以血肉之躯,冲散了赵国的铁甲方阵。
坐镇中军的中山国上将军乐池见赵军阵型已乱,连发号令,一支步兵从侧翼掩杀出来。
一面是兵甲锋利的赵国步卒,另一面是一群身穿各色布衣,面无菜色的农夫,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义无反顾的冲向赵国的阵营。
他们之中有年过五旬的老者,有十多岁的孩子,在国家将要覆灭之际,纷纷举起了武器,向侵略者露出了獠牙。
他们像一群饿极了的狼,哪怕身受重伤,也要和赵军换命。
中山国苦寒,但中山国人无畏。
一天的战事结束,战场上尸横遍野。
赵国随军的史官们跟着打扫战场,他们在战场上来回奔波,查看着两国阵亡将士的伤口。
最终在竹简上写下一行字:“纠纠烈士,天地难泯,中山死战,其心可畏。”
中山军竟然能在缺衣少食,武器装备都不如赵军的情况下,和赵国达到近乎1:1的战损比,可见他们将赵军赶出中山国的决心。
太史令连夜给赵敬候修书一封。
“臣启君上,臣遍查中山军尸体,致命伤皆在前胸,他们面对我们最精良的铁甲方阵,强弓箭雨,眼皮眨也不眨的前赴后继,死不回首,和赵军作战的,不是中山军,而是中山国,中山人。”
“臣奏请君上撤军,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文书到达邯郸时,赵敬候并不在宫中,他正带着一众大臣在猎场围猎,文书最终落到了留守邯郸的公子种手中。
事关军情,赵种不敢怠慢,快马轻车赶到猎场行辕面见赵敬侯。
一宫人引领赵种走进馆舍,宫人进入房间中禀报,寺人走出,引赵种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