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爆竹声“噼里啪啦”响彻全城!
硝烟味儿夹杂着硫磺味,还有一些鲜竹和陈竹爆裂的青草味,一起弥漫在东都洛阳的上空。在新年之初,便为整座城池的百姓带来了几缕灰白色的喜气。
秦人放炮竹,那就真的是炮“竹”。
如果你家住洛阳,最好年初赶早,去集市买新鲜的竹子存着。如果实在抢不到货,陈年旧竹也是可以的。因为,在大秦,放炮虽有两种方式,但都要用到“竹子”。
第一种放炮方式。
你可以仿造旧制,直接用一个铜盆或者挖个土坑,将一年存下来的旧物(什么破扇子破木勺之类)的东西,丢进去烧。等火烧大了,就把竹子往里一扔!竹节是空心的,受热就会噼里啪啦炸开!
所以,这叫炮竹。
第二种放炮方式,有些不同。
众所周知大秦有两项著名的发明——分别是□□,和炼丹术。
一开始,大秦的医师是将硝石和硫磺作为炼丹的材料,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偶然用它们研制出了“□□”,就将其配方记录在《千金方》内。后来,□□广为流传,便被秦人灌进竹子里、塞上引火捻子,做成了火炮。
到了新年这一天,等家中的女眷提醒你:“阿郎,该吃饺子了。”你就去点火放炮——点捻子,点完就跑。因为大秦帝国的□□,尚未精炼,比较粗糙,所以炸到人是经常的事儿。但秦人开放自信,喜欢新鲜玩意儿。所以每到新年,总有些人不怕炸、赶时髦放火炮的。这种□□装填的竹筒,也叫炮竹。
秦人过年早上都是这个流程。
点爆竹,吃饺子。
有些人家勤快些,女眷多些,吃饺子快些。那,这户人家的男人们放的爆竹,也就炸得早些,炸得响些(秦人是真的好斗,就连新年爆竹谁家第一声响、谁家的最响,都要费尽心机的斗上一斗)。
杜昱家也一样。
起个大早,就为了听这几声炮竹响。
寅时刚过,卯时出头。杜家也风生水起的忙活起来了——杜绾不忌讳这几个小伙子都光着屁股没穿衣服。她就裹了个布包髻的油头、穿了一袭粗布麻衣,掀开宿房的帘子,闯进来,叉腰大吼。
“起床包饺子了!”
杜家的待客之道,就是亲疏不分。
把你当自家人对待,你也须做自家人该干的事儿。
杜绾折腾他们几个:“起来了,快起来了!”
师海揉眼睛:“杜大娘,这才卯时啊?”
杜绾:“知道是卯时。可再不起来包饺子、放炮,难道等人家都放完了,咱们才有个响儿?”她一点“男女有别”的想法都没有,掀开被子就把他们一个个扯下来。说完这句话,她撸起袖子就去膳房忙活了。
毕竟来此做客,也不好摆架子。